索 引 号: | 000014349/2021-70941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组配分类: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体裁分类: | 议案 |
发布机构: | 鼓楼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大学科技园) | 生成日期: | 2021-07-20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对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077号建议的答复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大学科技园;研发机构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
对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077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市人大陈定荣代表提出的“推进主城高校老校区及周边地区存量空间转型联动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的建议收悉,现将我委协办意见答复如下:
鼓楼高新区多年来密切联系和服务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助推进驻区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加强校地在规划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和技术对接等方面合作,深入推进校地融合,不断激发创新活力,服务区域发展。
一、高水平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推动地方经济与高等院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切入点,依托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遴选高校优质人才研发团队,配以社会资本方和政府资源合作共建,采取公司化运营模式,让高校科技成果源源不断得以转化和产业化。截至目前,鼓楼高新区共签约落地新型研发机构15家,通过市级遴选备案13家,研究院已经孵化和引进企业480多家,申请发明专利327件,在科技创新产出方面取得较好成果。
一是获得市绩效评估奖励8家(次)。2018年南京九度卫星科技研究院获得绩效评估二等奖,霍普(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获得绩效评估三等奖;2019年长三角绿色发展研究院获得南京市绩效评估优秀奖并被评为“南京十佳新型研发机构”,云境商务智能研究院获得绩效评估优秀奖;2020年长三角绿色发展研究院、云境商务智能研究院、霍普(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禹治流域研究院获得市绩效评估奖励。二是入选南京市“科技顶尖专家集聚计划”5名。天稻智慧教育科技研究院的欧洲科学院院士尤隆.柏林、云境商务智能研究院曹杰、灵龙旋翼无人机系统研究院高正红、长三角绿色发展研究院毕军、禹治流域研究院许崇育。三是申报认定高企取得突破。新研及其孵化企业中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6家,其中入省库11家,通过认定4家(云境商务智能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南京长三角绿色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环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忠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四是荣获省市级科技创新奖励。入选2020年南京市首批创新产品2家(云境商务智能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南京长三角绿色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获得2020年江苏省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资金新型研发机构奖补2家(南京天稻智慧教育研究院获得160万,南京长三角绿色发展研究院获得20万);2020年创新名城建设突出贡献奖集体奖1家(南京长三角绿色发展研究院);南京长三角绿色发展研究院获批“南京市绿色人居与绿色发展工程研究中心”;边缘智能研究院参与的江苏省慢病大数据应用与智慧健康服务工程研究中心获江苏省发改委批准建设。6家新研入选2020年度南京市级众创空间(边缘、天稻、云镜、博雅、长三角、拟态)。
下一步鼓楼高新区将紧紧围绕创新名城建设各项要求,紧盯全市力争到2025年“培育打造40家国际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目标,认真落实市《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工作方案》、《南京市关于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管理服务办法》,继续拓展优质项目,聚力新研服务,进一步聚焦新研提质增效,深化新研管家服务模式,提供全周期、全链条、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协助新研拓展市场,加速新研技术源头和产业应用“双拓展”,力争培育一批服务能力强、绩效产出好、成长性高的精品新型研发机构,打造特色产业创新集群。
二、不断活化校地融合载体建设
一是利用驻区高校空间资源打造大学科技园。早在2001年鼓楼区政府和南京大学共同发起“一府九校” 共建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依托“科教、区位、行政”三大核心资源,首创“孵化企业+培养人才+孵化园区”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截至目前,鼓楼区利用高校载体资源已建有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科技园7家,其中包括3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邮电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4家省级大学科技园: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园、南京财经大学科技园、南京审计大学科技园(筹)、河海大学科技园(筹)。据初步统计,驻区已建、在建和拟建大学科技园规划总建筑面积累计为156.42万平方米,现有载体面积累计为51.34万平方米,入园企业数累计达780家。二是利用高校存量空间积极推进硅巷建设。按照鼓楼区“硅巷”建设统一规划,构建“一圈三核双轴”总体布局,有条件利用主城高校、科研院所周边存量用地,配合区科技局做好城市硅巷建设,下一步将重点打造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以及14所等硅巷建设,驻区高校院所与鼓楼校区校地融合发展正迎来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新机遇。
三、推进校友创新社区建设
鼓楼高新区深耕校友资源,厚植校友经济沃土,集聚优质创新资源,着力打造创新方向突出、创新主体多元、创新组织活跃、创新空间丰富、创新服务完善、创新生态优越的校友创新社区,深入推进校友经济发展。一是推进校友创新社区建设。广泛对接驻宁高校校友会,积极引入校友会落户鼓楼高新区,为校友创新企业提供优质载体。目前正推进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校友会入驻鼓楼高新区,促进协同创新、共同发展;二是共建“南京大学信息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围绕鼓楼高新区主导产业软件信息服务业、医疗大健康、科技金融业和科技服务业方向,优化校府双方资源配置,鼓楼高新区与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合作,以鼓楼高新区创新广场4楼共计1500平方米精装修载体为建设主体,链接、聚集校内外、区内外各类创新资源,建立产学研协同的创新机制,共建“南京大学信息应用技术创新中心”,辐射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创新生态圈。通过建设信息应用技术创新平台、国际资源共享平台、“南大励行”创客汇、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技术扩散与转移转化,统筹科技、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瓶颈技术,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提升重点产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突出双创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具有广泛辐射带动作用的创新高地,此项目正在推进中,预计今年上半年落地。
四、常态化做好高校服务工作
一是常态化联络对接高校。结合各高校发展定位,依托驻区高校硅巷建设,鼓楼区与驻区高校紧密联系,加强合作,建立了长效的校地联动合作发展机制,实现共建共享、共创共赢。区领导挂率加强高校走访服务,今年以来区领导已密集走访了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驻区高校,了解高校发展需求,做好服务保障;今年以来举办了鼓楼区创新名城引领区建设推进会、驻区高校科技创新交流座谈会及高校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会议等,开展校地常态化深度交流,加强资源导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共谋全域创新,共推校地融合发展。二是做好老校区空间及产业规划。区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积极对接高校,组织座谈交流会,做好鼓楼区城市更新规划和硅巷建设规划研究,充分征求驻区高校对老校区空间规划的建议意见;同时鼓楼高新区在“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中,结合鼓楼区高校资源优势,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将医疗大健康产业纳入主导产业,聚集上游研发与下游健康服务,形成医药器械研发和个性化高端医疗聚集区。三是结合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开展产学研对接服务。高新区多年来坚持举办“校企双向行”活动,一方面组织企业走进高校对接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寻求企业技术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邀请专家教授走进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数百家园区企业与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驻区高校专家和人才进行零距离对接交流,有效促进了校企产学研合作。2019年1月字节跳动(南京)研发中心项目落户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项目的落户是鼓楼区校地融合典型案例,得到了南京大学的强力支持,在费彝民楼仅有的3层办公空间中拿出2层,充分显示了南大深化校地融合、共同推动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发展战略的决心;中国药科大学独具匠心地探索出“企业驻校”校企合作新模式,即在校内建设企业投资运行为主体的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实现了企业产业化方面和大学基础研究方面相结合,先后建立恒瑞药大高端制剂研发中心和圣和药大创新药物研发中心,签约建立中国药科大学-天士力创新药物研究院,与华海药业签署了合作协议,实现 “企业进高校”和“服务入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转化。四是做好属地防疫服务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鼓楼区与高校紧密联系,及时协调解决困难问题,积极做好高校、大学科技园服务保障工作。鼓楼高新区与区卫健委共同做好高校疫情防控指导服务,成立高校防疫服务组,高新区高校联络部做好协调联络,发挥高校与区卫健委、疾控中心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桥梁作用,每日梳理上报动态数据,每周参加区防疫指挥部专题调度会,建立五人联系小组,对驻区17所高校复学防疫工作进行协调服务,解决高校疫情相关处置难题,帮助高校及大学科技园企业协调解决防疫物资短缺、缺乏防疫专业指导等实际困难,确保高校师生复学有序、安全、平稳,目前正在协助做好高校师生疫苗接种的服务保障工作。
鼓楼高新区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落实“全域创新”的决策部署,今年是省级高新区建设的元年,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提质增效、高校科技成果落地和校友创新社区建设为抓手,精心做好高校服务对接工作,持续深入推进校地融合发展,助推鼓楼区高质发展,助力创新名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