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头部
网站支持IPv6
鼓楼区人民政府
当前位置: 首页 > 优化营商环境政策

鼓楼再添 “新增长点”:智能生物制造创新中心落地,校企地协同智创未来

发布日期: 2025-09-04 15:30 信息来源: 鼓楼区铁北管理委员会 浏览次数: 加载中...... 字体:[ ]
分享到:

    近日,鼓楼区政府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建的智能生物制造创新中心启动仪式在南京幕府智谷成功举办。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华桂宏,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黄和,南京市科技局、卫健委、市场监管局相关单位负责人,鼓楼区领导王安伟、徐程,以及高校专家、医院代表、行业企业与投资机构代表共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校企地联动赋能产业的重要时刻,为鼓楼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此次鼓楼区与南京师范大学的深度合作,是“强强联合”的关键落子。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华桂宏表示,南师大作为国家“双一流”高校,今年新增“微生物改造技术”等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叠加“江苏省合成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优势,其在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领域的科研实力,与鼓楼的临床资源、产业空间、政策保障形成完美互补,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注入“硬核动能”。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黄和将担任智能生物制造创新中心管委会主任。他将带领团队聚焦生物制造前沿领域,依托新科学与新技术,推动创新中心打造成为合成生物学科研高地,为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仪式现场,黄和院士还为微康益生菌、纽邦生物、迪必尔生物工程、北极光等企业负责人颁发智能生物制造创新中心产业顾问聘书,邀请行业力量共促产业发展。


全链布局:

    创新中心如何打通“产学研用”闭环?

路径清晰,聚焦前沿:

    “构建‘技术研发-中试验证-产业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聚焦智能生物系统设计、功能微生物智能制造等五大方向!”启动仪式上,南京师范大学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书记吴丽娜的推介,清晰展现了创新中心的产业赋能路径。据悉,中心以合成生物学底层技术为核心,打造“1+1+N”创新模式,既依托南师大科研平台攻克核心技术,又联动企业推动成果落地,真正破解“实验室突破难转化为产业产品”的痛点。


龙头引领,梯队培育:

    从产业生态搭建来看,中心已形成“龙头引领、梯队培育”的良好态势:不仅引入微康益生菌这一行业“隐形冠军”——其拥有亚洲最大的益生菌菌种研发智能制造基地,产品更是获评拜耳制药全球最佳供应商;还成功孵化益一科技、康科生物、修喵修勾科技、玖明医疗等企业,覆盖医疗健康、膳食营养、宠物健康等细分领域,有效补全鼓楼合成生物产业链条。


强链补链,协同发力:

    此次活动签约的海尔生物、德悦普惠医疗、量准科技等项目,进一步覆盖细胞库建设、创新药筛选、生物芯片研发等关键环节,多项目协同发力,将推动产业链从“单点突破”迈向“全链协同”。未来,鼓楼将全力打造“校企地联合研发、生物医药研发在鼓楼”的发展格局,为企业提供从技术攻关到落地投产的“一站式”保障。


未来可期:

    鼓楼如何培育产业发展“新增长点”?

    “以‘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让更多‘实验室成果’变成‘生产线上的产品’!”王安伟在致辞中强调的“生态化打造”,正是鼓楼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的核心思路。接下来,鼓楼将从三方面持续发力,优化产业生态:


资源对接更精准:

    搭建高校、医院、企业、投资机构的交流平台,定期举办技术研讨会、产业对接会等“医鼓声声”系列活动,促进各方资源深度融合,推动合成生物技术的快速转化和应用。

政策保障更有力:

    加快推进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探索设立区级产业引导基金,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支持,同时深化“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合作模式,推动校企联合攻关、联合育才。

人才服务更贴心:

    配合高校靶向引进合成生物领域领军专家、青年团队,联动优化人才居住、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从400多年前《本草纲目》在鼓楼修订刊印,到100多年前南京首座西式医院在此诞生,鼓楼始终有着尊医重卫的深厚底蕴。如今,随着智能生物制造创新中心的启动,鼓楼正以校企地协同为笔、全链布局为墨,在生命健康产业赛道上书写新的篇章。未来,这里必将成为生命健康产业的创新策源地与发展高地,为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贡献更多鼓楼力量!


打印 关闭
通用底部
©Copy Right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政府 
ICP备案编号: 苏ICP备06055341号-1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320号
网站标识码:320106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