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优化营商环境政策 |
宁港携手谱新篇!港理大南京技术创新研究院打造苏港合作“新名片”
|
||||||||||
|
||||||||||
近日,江苏省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港澳产学研对接专场”上,香港理工大学南京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携6项兼具前瞻性与产业化价值的硬核技术成果精彩亮相,为江苏企业与港澳高校架设了高效对接、合作共赢的“黄金通道”。 苏港合作源远流长,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江苏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与香港长期以来保持着紧密的经贸与科技合作关系。在此背景下,香港理工大学南京技术创新研究院于2025年2月正式落户南京市鼓楼区创新广场,成为深化苏港合作、促进宁港融合的一张“科创名片”。研究院依托香港顶尖科研资源与江苏雄厚的产业基础,紧紧围绕国家所需、江苏所能、香港所长,积极构建“高校研发+地方转化”的创新协同体系,是鼓楼区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高地的重要实践。 四大引擎,双城赋能 研究院如何链接香港与江苏? 研究院的背靠香港理工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QS2026世界大学排名第54位,QS2025学科排名中7个学科跻身全球前30,26个学科进入全球百强),叠加江苏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应用市场,是“名校基因”与“地方沃土”精准耦合的典范。 研究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张丹教授担任院长,校本部直接派驻核心科研团队驻宁。设立四大研究中心,每一个中心都充分体现香港学术优势与江苏产业需求深度融合: 智能机器人与机电一体化研究中心 (张丹院士领衔) 依托香港的原始创新优势,结合江苏在先进制造和医疗健康领域的广阔应用场景,重点攻关医疗康复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技术。 人工智能物联网创新研究中心 (曹建农院士领衔) 发挥香港在基础算法和前沿通信研究方面的引领作用,对接江苏在数字经济、智慧城市建设的巨大需求,主攻边缘计算、6G通信感知等关键技术。 视觉健康创新研究中心 (杜志伟、林全副教授领衔) 汇聚香港及国际顶尖视觉研究力量,合作机构包括新加坡眼科研究所、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等,服务于江苏及全国庞大的医疗健康市场,致力于眼科诊疗技术突破及AI辅助诊断。 智能建造研究中心 (李恒教授领衔) 结合香港工程管理的先进理念与江苏作为港口和基建大省的迫切智能化升级需求,深耕港口智能化系统及智慧建造解决方案。 研以致用,成果落地 研究院如何破解产业“急难愁盼” 研究院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推动多项核心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一线,在南京及全国多地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示范案例。 智慧建造为港口转型“提速” 李恒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Landlink通信系统已在南京港龙潭港区完成轮胎吊远控改造测试,为山东莱州港、河北沧州黄骅港设计全域覆盖方案。系统在干扰复杂的港口环境中仍保持高可靠、低时延,并具备中断自愈与无感知切换,确保远程操控与高清视频回传稳定顺畅,大幅提升作业安全与效率。团队基于Landlink打造的“4S”智慧安全管理平台,实现统一通信、智能防控和实时风险监测,为港口数字化升级及城市基础设施与工业场景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方案。 智能装备为产业升级“添翼” 张丹院士团队的踝关节康复机器人,正联合上海华山医院推进临床转化。王林博士项目“基于折纸与广义并联机构的空中操作机器人设计理论与运动规划”入选省自然科学基金,助力低空经济。 智能物联为智慧城市“添砖” 曹建农院士及梁志煊博士研发的PolyPi-bot是全球首款专为管道、管廊及地下设施等密闭空间设计的自主检测清洁边缘AI机器人,为基础设施维护提供高效、智能且可扩展的解决方案。 视觉健康为民生福祉“护航” 杜志伟和林全教授团队正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等,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会议上荣获两项大奖,AI屈光不正诊断系统和眼药技术转化项目进展顺利。 生态雨林,资源集聚 研究院如何成为“宁港协同”创新沃土 研究院以赛事为纽带、政策为支撑、合作为路径,构建开放协同的科创生态。 链接全球,科创“宁”聚力 2025年8月主办“国际未来挑战赛(南京赛区)”,吸引15支海内外团队参赛,院内团队斩获多项荣誉;举办多场院士级、百人活动,吸引参会超1000人次,成为展示宁港科创合作的重要“窗口”;张丹院士出任中国商飞-港理大飞机研究院理事,曹建农院士受聘哈工程客座教授,林全教授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研究院联合校本部举办“宁港科创论坛”,全球影响力与日俱增。 鼓楼服务,全方位护航 鼓楼区以空间、资金、文化、人才等多重保障精心培育“创新雨林”生态。提供鼓楼创新广场优质研发空间,规划“企业孵化+教学实践”联动区,开展精准政策宣讲、项目申报辅导等专项服务,研究院已获批省级项目2项,并孵化科技企业1家,成功引进博士及博士后14人,创新载体功能不断完善,人才集聚效应初显;联合东南集团、宁波银行定制校企合作金融产品,为成果转化提供“技术+资金”双保障;组织宁港足球友谊赛、校董会考察等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宁港情感交流。 合作共建,拓展“朋友圈” 研究院与中电信无人科技共建“低空经济创新中心”,与多家企业及中国水产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签约;积极参与南京市“千校万企”紫金行动,对接3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实现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宇树科技、中电信、南京港、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等多家龙头企业及顶尖高校达成31项合作,4项技术已成功实现落地应用。 研究院半年多来的探索实践,不仅是宁港科创融合的成功样板,更为深化校企地协同、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贡献了宝贵的“鼓楼经验”。作为苏港合作源远流长背景下结出的新硕果,研究院这张“新名片”熠熠生辉。面向未来,研究院将继续深耕“一国两制”优势下的全球资源网络,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与前沿科技发展趋势,聚焦江苏及鼓楼区重点产业方向,持续深化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全力打造立足南京、辐射长三角、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苏港科技创新合作“新地标”,为鼓楼和江苏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持久的科创动能! |
||||||||||
![]() ![]() |
||||||||||